新闻详情

黄金时代——中国电子产业这十年

日期:2024-03-27 13:25
浏览次数:1144
摘要: 黄金时代——中国电子产业这十年 过去十年,无疑是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根据Wind数据,以申万**行为指标统计,2006年1月1日,中国电子产业上市公司共计44家,其A股市值为377亿,占国内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3%。 而截止2016年9月30日,中国电子产业上市公司共计162家,市值2.02万亿,占国内A股总市值的4.35%。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中国电子企业十年间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突破。 从终端产品结构上划分,电子产业可以分为消费电子、PC、智能终端三大门类。其实,这三个门类也基本可以...

黄金时代——中国电子产业这十年


过去十年,无疑是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根据Wind数据,以申万**行为指标统计,2006年1月1日,中国电子产业上市公司共计44家,其A股市值为377亿,占国内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3%。

而截止2016年9月30日,中国电子产业上市公司共计162家,市值2.02万亿,占国内A股总市值的4.35%。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中国电子企业十年间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突破。

从终端产品结构上划分,电子产业可以分为消费电子、PC、智能终端三大门类。其实,这三个门类也基本可以代表电子产业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的三次浪潮。20世纪70年代,全球电子产业开始从晶体管向集成电路发展。尽管集成电路的多项技术发源于美国,但具备极强工匠精神的日本人却在这些技术的产业化和工艺完善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半导体收音机、计算器、石英表、随身听、TV等消费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电子产业的产值和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这个时代里,中国电子产业基本算是个看客。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主导的PC时代来临,Wintel(windows+intel)模式大行其道,亚洲四小龙崛起于全球PC产业链的分工和产能转移,台湾在工研院以及一群留美博士的带领下,发展尤为显著,通过PC产业链,一举奠定其之后多年在全球电子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此时,中国大陆恰逢市场经济发展之初,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国内虽然开始大规模接纳产业转移,但中国大陆的企业却基本没有机会参与到全球分工之中。

直至联想收购IBM,中国电子产业才可谓抓住了PC时代的尾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没能大规模走向前台,但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却看到了中国电子产业勇敢的尝试,PC整机、存储,大规模集成电路、TFT显示,被动元器件等多个领域里,我们都看到了中国企业家艰难的身影,有些尝试几乎是飞蛾扑火,但从民族工业发展的角度看,却是难能可贵。

2007年,苹果智能手机的出现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也拉开了全球电子产业的又一次**浪潮。这个时代里,中国电子产业开始在台湾和日本企业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全方位开始走向前台,渗透到全球智能终端的产业链中。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优良的企业,中国也逐步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的**制造基地。

伴随着2006年以来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出现如莱宝高科、歌尔声学、欧菲光、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大批各个细分领域的优良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获得一席之地。

2008年,莱宝高科成为Iphone触摸屏的首批供应商。歌尔声学跻身苹果产业链之后,单季度盈利从上市之初的几千万一度上升至*高时接近6亿。之后,三安光电、欧菲光、京东方等分别在2008年至2012年之间,在被台湾和日本企业占据多年的领域成功实现逆袭,各自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力量。在平板显示领域,国内液晶技术起步之初,与日、韩、台湾企业的差距在十年以上,但在新型显示Amoled技术上的差距已经大大缩短。

2014年,全球几乎只有三星和LG有能力供应Amoled 显示屏,而到2017年,我们将看到中国企业Amoled产能大规模形成。这些年里,我们还看到了中国电子企业的大手笔并购,立讯精密、信维通信等均通过高质量的并购,实现了产品、技术和客户结构的升级,通过跻身苹果等产业链,实现内部管理水平的跨越。

为什么在2006年以后,中国电子产业会发生这些变化?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一些方面:

其一,中国上等、丰富的劳动力是这次产业浪潮能在中国大陆落地的基础。与PC时代和消费电子时代不同,智能手机更新迭代快,竞争激烈,每一代新机型的推出,都需要供应商在短时间内大批量供货。另外,大量的制造环节需要手工劳动的介入,稳定的产业工人储备是产品成功的必然要素。时至今日,除中国大陆之外,再无**个国家或地区具备这种齐全的产业链和快速出货的供给能力。

其二,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和国有资本的战略性投入是电子产业发展初期的重要力量。电子产业中的很多领域,强调规模经济,初始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门槛较高,且技术更新迅猛,仅靠民营资本,可以在某些环节渗透,但很难做到遍地开花。持续多年的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性投入,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产业发展的启蒙作用,他们作为行业的先锋,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行业培养了人才。

其三,改革开放多年,**跨国公司持续多年在国内投资,其技术外溢、管理外溢、人才外溢到2006年时已经开始从量变到质变,中国各个领域开始有一批懂管理、懂技术、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这些人才渗透在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将国外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应用到民族工业的发展之中,助推国内企业加速追赶。其四、中国企业家飞蛾扑火般的奋斗精神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中国大陆电子产业追赶的过程中,日本企业和台湾企业早已形成了技术、人才、工艺、资金等多全方位的壁垒,从理性角度考虑,中国大陆企业当时或许根本就不应该进入这些领域。恰恰是这种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加上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强度,*终造就了中国大陆企业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突破。中国这一批企业家,可能未必是学历*高、技术底蕴*好,却毫无疑问是全球*为勤奋的企业家。其多年的卓绝付出,国外企业家常常难以想象。*后,资本市场的助推。中国资本市场青睐这些高成长的行业,愿意给这些行业一些估值溢价。较高的估值使得这些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进行扩大再生产,产能扩张之快,远超同行。应该说,多方面的综合原因,使得在智能终端的产业浪潮中,中国大陆企业有机会从幕后走向前台。

在中国电子产业所取得的成就背后,仍有一些遗憾值得注意。在日本电子产业发展过程中,其基础科学也在蓬勃发展。日本先后有数位电子或材料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因为其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奖,而我国电子产业的科研转化率却并不高。至少在上市公司层面,取自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的并不多见,产学研的结合仍是一大难题。

另外,在台湾电子产业发展中,涌现出如台积电等全球**的企业,这些企业稳固占据着产业链的**位置。而我国电子产业虽有很大进步,但仍多处于改善工艺、拼成本、意图挤入全球产业链的加工环节,离产业的制高点仍有不小差距。*后,中国的人口红利目前也在遇到很大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是劳动人口的减少,用工成本的上升,还包括低端劳动力素质的下降和心态的改变。

总结过去,我更愿意将过去的十年称之为中国大陆电子产业黄金时代的开始;展望未来,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电子产业此时的生存境地、产业地位较十年前已大大改观,但是,应该保持清醒的是,我们追赶的道路也才也刚刚开始,在半导体、材料科学、高精度设备等诸多领域,我们的差距仍十分巨大,这也使得产业链的协同**可谓举步维艰。

中国*优良的电子企业在意图走向技术前沿时,所面临的仍是深深的迷茫。2011年,一位电子产业的**人士在其投资者见面会上讲到,“在过去的产业格局中,我们比国外落后3-5年,国内企业比我们落后3-5年。现在,技术的**忽然把我们推到了前沿,我们反而失去了方向感。”此言精辟的点出了初出茅庐的中国电子产业的整体困惑,对于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国电子企业而言,跨越这种“方向感”将会是下一个十年难以回避的命题,而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需要更大的智慧